“非遗”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2021-09-18 14:28:19 来源:

人民网廊坊9月17日电 (于洋、实习生李梦圆)9月15日至17日,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和秦皇岛两地共同举办。作为此次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位非遗传承人亮相“百年百艺”民间文化艺术展,用非遗讲述丝路故事,用文化架起中国与世界人民交往沟通的文化桥梁。

薪火相传,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非遗”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齐燕华(右)。李梦圆摄

“赫哲族创造性地以鱼皮制成衣物,距今已经千年历史。鱼皮衣的制作非常繁琐,是要花费很大力气的。”

在“百年百艺”民间文化艺术展上,“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齐燕华带来了赫哲族极具特色的鱼皮制作工艺品。赫哲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因为生活环境中鱼类资源丰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鱼皮制作技艺”,其中以“鱼皮衣”最令人惊叹。

齐燕华自豪地说,“前几年,我们到丹麦进行文化交流,丹麦同样拥有着悠久的鱼文化历史,他们没有想到鱼皮竟然可以制作成衣,对我们带去的鱼皮衣非常感兴趣。”穿越千年时光,鱼皮衣制品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失,文化属性逐渐凸显出来,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融合,不断突破的创造力

“非遗”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高筵(左)、张浩然(右)。主办方供图

在本届艺术节上,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的非遗匠人高筵、张浩然不仅带来了一张张色彩饱满、栩栩如生的年画,还带来了他们创作的年画文创。

“我们到过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非常喜欢年画中的娃娃形象。”张浩然用一口天津话说,“多数外国人对年画中的文化寓意并不了解,我们就向他们讲解,例如年画中的鱼是代表富余,意味着财富。”

高筵和张浩然都是年轻匠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们也在尝试新的艺术形式,比如将高铁、梦娃、丝绸之路等现代化元素融入年画艺术。通过将传统技艺与创新内容结合,他们正努力让杨柳青木版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精雕细琢,多元互融的传播力

“非遗”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赵伟。受访者供图

出生在天津的赵伟自幼喜欢葫芦,他所掌握的天津葫芦制作技艺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赵伟手中的范制葫芦由一个四面体及八面体构成,依靠模具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范制葫芦制作难度大,成功率低,但由于雕刻精致,繁复的图案及形状极富艺术性。

赵伟说,“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葫芦’文化,这些葫芦上的图案纹路体现着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记忆。例如埃塞俄比亚的葫芦制品,图案大多是大象,临海国家南非则将大海作为葫芦上的装饰图案。”

“这些年,我们到过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传播我们的葫芦文化。”赵伟说,“在交流葫芦文化过程中可以互相融合,创造出更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在谈到下一步计划时,赵伟表示,希望能够举办一个世界级的葫芦大会,让国外的葫芦艺术家来到中国,共同探讨葫芦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非遗文化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而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正是通过创新融合与突破探索,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独树一帜的文化桥梁,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历史悠久、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开放自信的中国。

标签:

企业要闻

新闻快讯